北京师范大学学生风采丨何泽林:利用数据的力量改变世界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2023-02-20 17:30 浏览量: 5433

何泽林: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2018级本科生,曾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北京高校数学建模校际联赛一等奖,所在队伍为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唯一一支数学建模竞赛大满贯队伍;三年平均成绩全班第一,曾获国家奖学金、京师一等奖学金、竞赛特等奖学金、思源奖学金等荣誉;参加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并获得优秀结题,曾任国家社科基金助研、参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全奖暑期科研。申请季获得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的硕士录取,以及宾州州立大学的博士录取,目前在宾州州立大学读博,师从知名校友李润泽教授。

摸索·坚定方向

2018年的初秋,作为经济学大一新生的何泽林是个不折不扣的“萌新”。在师大的老师、同学的引导和支持下,何泽林一步步成长、蜕变。

在那一年的新生晚会上,一位初次见面的师兄的寥寥数语,带给了他第一次“启蒙”。“你不钻研、不探索,是没有办法真正学好数学的,而这将影响你整个学习生涯的高度。”师兄强调着数学基础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不要过度消费自己”的观点,建议何泽林在本科阶段还是应当花费更多的时间去钻研课程的核心知识。

在“过来人”的经验指导下,何泽林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一直不曾松懈。于此同时,随着学业进程的推进,他也开始主动探索专业各个分支中感兴趣的方向,并和研究这些方向的老师取得联系,询问他们的经验、建议。

随后,何泽林幸运地进入了学院老师主持的有关教育公平的社科基金项目中担任研究助理。从南方小城走出,何泽林明白,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分析大量数据之后,他发现即使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资源分配机制也存在一些漏洞,教育资源分配的失衡并不鲜见。何泽林深受触动,并确定了自己的未来愿景——利用数据的力量改变世界。在这次契机的推动下,大一下学期,他坚定地转到了统计专业,并顶着补修“硬课”的压力顺利平转。在随后的一学期中,何泽林在统计学领域沉潜积淀、刻苦钻研。这些钻研为何泽林未来竞赛和科研生涯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每天·多走一步

转专业后,来自专业课、科研和竞赛的压力,让何泽林感到困扰。经过一番权衡后,他决定从数学建模竞赛做起。尽管师兄师姐们都建议到大三再参与建模比赛,但何泽林打算“多走一步”,提前一年发起挑战。

在确定队友,明确分工后,何泽林马不停蹄地投入准备。寒假留校期间,何泽林白天写代码、听讲座,晚上读教材、看论文。在比赛之前,他组织队友们进行赛前模拟,并邀请学校老师进行模拟答辩。有了充分的准备和十足的信心做铺垫,他们的第一次的美赛之旅就取得了一等奖(M奖)。

但是何泽林不满足于止步于此,而是继续追求超越。

在赛后的一年里,他继续积累建模经验,阅读优秀论文,参加各类比赛,队伍内每位队员也都在自己的负责板块向“完美”不断靠近。等到大三首战国赛、再战美赛时,在郭旭老师的支持下,他和挚友蔡乐衡、姚添泽组成了一支分工明确、能力拔群的队伍。这一次,他们再次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比赛中。比赛的那几天,他们三人吃饭、休息几乎全在教室。何泽林至今仍然记得当时比赛的场景:窗外秋意正浓,队友们手握粉笔,神采飞扬地讨论模型,满满一黑板的板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最终那段“每分每秒都在建模”的时光没有被辜负,他们一举夺魁,拿到美赛特等奖(O奖,获奖率仅为0.1%)和国赛一等奖(获奖率仅为1%),实现了建模比赛的大满贯。

光辉背后,是他从大二了解到美赛开始,每一步都选择多走一点,量变积累而达到了质变。

之后每当临近美赛时,何泽林都会主动给学弟学妹们进行竞赛的准备答疑,但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备赛并冲击O奖,他也无法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毕竟,数学模型的建立和优化、代码的编写和纠错、队员之间的默契、论文撰写中丰富地道的表达背后,都是长期的积累和付出。

新一年的备赛季,当何泽林再次来到教九楼五层的大教室里,给满屋的学弟学妹们分享经验时,内心充满着感动。两年前,他坐在这间教室的最后一排,充满犹豫和担心。如今,他作为获奖队伍的代表,站在讲台前,满怀着期待与祝福。

沉淀·积极探索

在竞赛之外,何泽林在用心地学习,积极地探索。在课堂中,何泽林热衷与同学老师就各种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学校开展的研讨课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同学们在激烈讨论时提出的那些大胆且极具创意的想法,让他意识到学习是一种“质疑和创造的过程”。“当我对学到的方法提出挑战时,我以一个非常快的速度掌握它们。”如在抽样调查课程中,他创造性地提出全新的解法,并最终获得了满意的分数。

升入高年级后,何泽林有了新的身份——学弟学妹眼中的热心师兄。不仅在院系组织的建模竞赛交流会、各级新老生交流会上可以频频看到他的身影,在2021年北师大科学营优秀大学生分享会上,何泽林也作为三位学生代表之一,向来自北京各个高中的学生分享自己在北师大的学习生活。对于他而言,他很享受“当老师的过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更是在心中常念。

除了以交流会的形式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他还组建了“统计学院电子书屋”,为全院本科生提供各类学习资源,帮助更多的同学省去查找资料的烦恼。

坎坷·终见彩虹

当提到科研时,何泽林坦言“这条路是充满坎坷的”。

在大二上学期,仅凭几门基础的数学课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畏,他便跟随赵俊龙老师开始了理论方向的科研尝试。每天晚上,他拿着一篇篇文献,不断尝试自己独立推导证明。那时的他遇到不懂的文章,就从头开始抄下文献中每一步的证明过程,遇到不明白的推导过程,就去查资料并想各种办法弄明白。与此同时,老师也在耐心地给他提供帮助。然而,在坚持了三个月后,他的研究几乎毫无进展,没有得出任何实质性的结论。何泽林满怀热情迈出探索科研的第一步,却发现在广袤的学海中自己的付出没能激起一点点的水花。

到了大三,何泽林获得了一份宝贵的海外科研机会。为了在暑假结束时能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果,何泽林早在三月就开始线上参与到跨国组会。面对15个小时的时差,他需要每天凌晨四点起床,保持四小时的高度专注,准备回应导师提出的问题。为此,他的大三下学期每周总有一两天从下午三点睡觉、十点起床。顶着倒时差、全英文环境、升学的多重压力,他跟了整整三个月的组会。

然而,在六月底,他突然被导师告知,因国际形势复杂,他不能接触统计数据。没有数据则意味着他的暑研项目无法做出统计应用领域具体的成果,更意味着前三个月的努力在科研结果中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这对他申请海外读研的计划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他在风雨中迷失前进的方向,一周的消极让他直面内心,决定放弃沉没成本并重新振作。很快,他又重新投入到积极的学习生活中,想办法挽救申请材料中科研成果的缺失。

不甘就此停止向前的脚步,何泽林在继续海外科研的同时,硬着头皮继续长期处于瓶颈的理论研究。而这一次,在已积累了很多新知识的两年之后,曾经遇到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的突破,产出的科研成果得到了老师极大的肯定。从当初的慢慢推导理论到后来取得重要突破,假如他在这个过程中有丝毫懈怠,最终都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文章即将完成时,何泽林发现在早期的奠基性工作中,由于当时基础的薄弱,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使得整篇文章需要重新修改。没有来自海外的推荐信,科研成果没有任何产出,何泽林一度陷入消沉之中。

“然而,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在这一绝境下,何泽林决定转变申请策略,大胆尝试直博,争取本科毕业直接和知名校友、优秀统计学者李润泽教授读博的机会。在面试的过程中,何泽林在理论方向做出的科研成果得到面试老师的认可。最终,何泽林拿到了全奖博士Offer。他坚信,博士期间获得的训练和掌握的知识,将帮助他更好地利用数据科学的力量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没有暑研项目的波折,何泽林可能不会克服内心的挣扎,直面统计理论上的难题并创造进展;如果没有海外推荐信的意外,他也不会大胆尝试博士的申请……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何泽林在追求心之所向的路上,有迷茫、有彷徨、有惆怅,更有一直陪伴在他身旁的家人、朋友、老师和同学。面对课程、面对竞赛、面对科研、面对申请……一路走来,他始终秉着“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的心态,“弯路”与“直路”均一步步踏实走过。未来,他将继续在统计领域向更高的山峰攀登跨越、向更广的海洋发出挑战。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