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以致知,定以彰德——复旦大学政治学学科带头人陈明明教授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2020-06-29 21:50 浏览量: 5995

陈明明,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法学博士,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政治学系主任、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明明老师于2018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所著《在革命与现代化之间——关于党治国家的一个观察与讨论》一书于2019年由韩国成均馆大学翻译出版。

以历史视角透析中国政治

多年以来,陈老师致力于政治学理论、政党与政治发展理论、中国政府与政治、当代中国政治史等方向的教学与研究。面对政治学科中诸多关键议题,陈老师以历史视角切入,操庖丁之刀解析出我国近现代政治的筋骨与风韵。陈老师的研究成果一方面聚焦于党与国家关系问题,在二者的互动关系中解读中国现代国家的建立、建设与发展,一方面着眼于当代中国政治史的研究拓展,点明其中的学科视野与问题意识。陈老师在问题意识、学科意识、研究章法上均对当代中国政治学界中作出了应有贡献,在得到侪辈盛誉的同时,影响和培育着后辈政治学人。

除了躬身研究、授业解惑之外,陈老师还在学院发展上付出了大量心血。担任政治学系主任期间,陈老师以浸润多年的学科眼光点明发展方向,以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引领科研活动,以谦和浩然的待人之道团结教师队伍,本院政治学学科也连年被评为A+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此外,陈老师还长期担任《复旦政治学评论》主编,在圈定选题、审阅稿件、编排书籍方面展现出一名优秀学者的全面素质,使期刊得到了学界同仁的一致认可。

以治学静远彰显讲学风采

陈老师向来重视课堂讲学,力求在面授讲学过程中雕琢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课堂是老师和学生之间最本质、最纯粹的联结点,师生之间的交往始于课堂,随课堂深入而延展,最终又将落脚于课堂本身。正是在课堂中,学生们得以深入观摩陈老师的治学风范,并从中汲取养分。

课堂上的陈老师,少籍于电子设备,亦少发洪钟之声,前来上课,只携一表、一笔、一本。坐定之后,即以提纲挈领之语点明本次授课宗旨要义,启发学生发言;学生发言之中,则侧耳倾听,眸中光芒闪动,笔录思想火花,以资课堂总结之用;总结之时,围绕此前学生论及领域,展开问题,发散观点,材料旁征博引,理论信手拈来,论证鞭辟入里,逻辑圆润工整。听老师讲课,如入无人无我之境,只觉在知识海洋中恣意嬉游,于思想宴饮上大快朵颐。

陈老师精彩的课堂表现源自于静谧的治学之心,静心读书、聆听、思考是我从老师身上得到的珍贵教益。读书重在从成型知识成果中汲取养分,不静则只见皮相,不见内涵;聆听重在从他人思想运动中寻找共鸣和对照,不静则只识自身,不识他人;思考重在从自我思想体系中内省淬炼,不静则只明片段,不明全局。在每一次课堂传授中,陈老师内敛光华,口绽莲花,以自身的读书、聆听和思考为学生树立了静以致知的标杆。

以修德笃定昭示育人风范

陈老师治学上的静,为学生提供了可资复刻的求学门路,而修德上的定则为学生指明了值得遵循的人生轨迹。老师之定,一定于学者之严谨自觉,二定于为人之担当责任。学者之定在于追求知识严谨,恪守立场客观。陈老师对学生向来温润,但绝不怀柔于学风上的马虎粗粝和立场上的偏颇取巧,始终力求匡定学生于正途。我曾在一次课堂发言中为追求“批判意识”,在未详细论证的情况下断言某一观点不够严谨,老师当即指出这一观点不严谨之处可能存在,但我以不严谨方式断定他人不严谨的做法绝不可取,这一指导让我受用至今。老师为人之定则凝结在“精英意识,平民情怀”的八字教诲中,将自己的职业定位嵌入于国家发展需要,让自己的奉献行为服从于百姓生活需要是老师对我们每一个学生的期待。

接受陈老师的指导,必然是一个折服于其治学之精妙,佩服于其为人之纯正的过程,同时更是一个受教者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学生的成长除了建基于老师在言行上的提点外,更植根于老师为学为人境界的感召,陈老师以自身的知和行展示出一种让人心向往之的境界,常见常新,取之不竭,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和更深邃的程度上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人生求索。

编辑:颜回

(本文转载自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